资源与环境学院实验大楼

 

2017年,学校围绕“服务地区基础教育和区域生态功能建设”这一关键点,整合校内化学、生物、地理学相关资源,组建了资源与环境学院,将原化学化工与生命科学系的生物及化学专业和人文社会科学系的地理专业整合。资源与环境学院现开设有生物科学、化学、地理科学、防灾减灾科学与工程四个本科专业,具有明显的办学特色和优势,是学校重点发展的二级学院之一。

学院现有教职工57人。专任教师46人,其中教授7人、副高职称7人、具有副高以上职称占比30%,博士及在读24人,教师中研究生及以上学历占比96%以上是一支年龄、学历、学缘、职称结构合理,业务能力强,具有典型开放性创新性特征的高素质教学科研队伍。

学院办学条件优越,学院有实验大楼11320平米、智能大棚1000余平米,建有27个功能齐全的各类实验室。学院拥有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质谱仪(ICP-MS)、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超高效液相色谱仪、总有机碳分析仪、元素分析仪、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等各类教学科研仪器设备1864台(套),总值1557万余元。学院于2021年获批2个省级实验示范中心(生物资源与环境综合实验教学中心、大学化学虚拟仿真实验示范中心);围绕地方服务确立了川西特色植物资源与产品开发应用和岷江上游自然灾害与环境发展研究科研方向。学院已建成在线3D仿真实验平台、实验室及实验教学管理平台及配套实验室门禁系统,能够充分满足新时代应用型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需要。学院重视科研工作,注重建设科研团队,科研气氛浓厚,成果颇丰,学院教师先后承担各类科研项目118项中国家自科基金项目2项;省部级17项;厅州级70项,科研总经费达700余万元;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60篇,学术专著8项,其中中文核心期刊以上28篇,SCI/EI检索16篇。

学院坚持应用型发展思路,坚持 “基础厚实,特长鲜明,一专多能,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能扎根基层,服务民族地区基础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培养规格,注重强化与行业、企业的联系与合作,适应用人单位的需求,不断调整人才培养方案,课堂教学逐步过渡到以学生为中心。拥有数十家实习实践单位,积极参加市场招投标获取横向课题,融产教为一体,促进教学团队建设,培养服务四川盆周经济区“应用型、复合型、创新性”人才。






                                                                       

                                     (数据更新至2025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