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评促建】立足课堂教学,助力教学相长 ——地理科学教研室开展“九说暨磨课活动”系列报道(二)

【以评促建】为积极响应学校“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评估要求,为更好地迎接本科教学合格评估,以课堂教学为突破口,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课堂满意度。资源与环境学院有序开展了新一轮的“九说暨磨课活动”以规范教学内容,做好教学设计,打造精彩一课。

10月14日10:00,侯雨乐老师分享了《中国地理》课程“区域文化”的教学公开课。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古往今来,世界各民族都无一例外受到其在各个历史发展阶段上产生的精神文化的深刻影响。中国文化是一个整体,是亚洲文化的代表。今天,我们要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都离不开文化所激发的精神力量。本节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文化自信”这一时代课题深意为切入点,深刻理解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共同体的形成发展历程,讨论区域文化的形成、特征、文化空间地域差异;评述区域文化特征及地理环境关系。巍巍高山,滔滔大河,会就了锦绣中华;辉煌历史,灿烂文化,见证了华夏神奇。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各地的文化氛围特点又各具特点,互有千秋。一方水土孕育一方文化,一方文化影响一方经济、造就一方社会。在中华大地上,不同社会结构和发展水平的地域自然地理环境、资源风水、民俗风情习惯、政治经济情况,孕育了不同特质、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统一的社会制度、意识形态、语言文字体系、教育制度等,同时促进了文化的一体性。随着“中国道路模式”的战略推进,也为中华文明的内生增长模式带来强力推动,同时也把开放包容、维新求变的中华文明融入世界文明体系发展进程之中,为发展大文化产业生态圈、推进建设文化强国提供了有力保障。

磨课得新知,开课促成长。通过知识迁移和讨论分析有效提升学生区域认知能力、综合思维能力、传统文化认知、有效融入课程思政和四个自信意识。教学过程注重聚焦阅读材料关键信息的获取和提炼,将任务、探究式引导教学理念融入其中,在传授给学生知识的同时,着力于学生综合思维和区域文化发扬及现代化思维的培养,努力实现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培育。

地理教研室供稿

编审:侯雨乐